技校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青少年社会群体,他们因为“成绩不好”“表现不佳”“总被批评”,被认为是成长着的欣欣向荣的青少年新生代中的“弱势群体”。过往的成长经历使他们遇到事情总将“我不行我不会”挂在嘴边,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我能做到”的信念,没有“我能行”的人生态度,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低自我效能感”。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引领学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帮助他们建立“我能行”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是我们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示证研究和支持。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去完成某项任务的预期。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平时水平一般,但他们乐观自信,因此一到关键时刻就会超长发挥,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发挥的作用。从以色列心理学家莫迪凯·布里特纳等人的戒烟实验、哈佛大学的数学测试实验结果都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对自己进行“我能做到”的暗示,以此激发内在潜能,使其在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对活动类型的选择,并决定其是否坚持下去,在面对困难时,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面对困难的选择。回到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人面对困境时总能将压力转换为动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应付能够克服,这一类人属于高自我效能感。相反,有些人面对困境时总会过度焦虑,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头脑中过多地关注或想象可能出现的负面状况,因此通常会采取逃避的方式舒缓压力,这是典型的低自我效能感。当长期处于低自我效能感状态时,伴随而生的就是习得性无助,这是非常不利于个体幸福和未来发展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研究发现,当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时,无论是实验中的动物还是校园里的大学生,几乎都丧失了自我效能感。同时他也提出一个观点:人既然有自我效能感,那么如果无助可以习得,积极也一定可以习得。因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可以通过培养锻炼而习得的。

二、技校生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原因

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各类研究表明,技校生普遍自我效能感低,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班主任经验的观察与总结,得出技校生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原因。

1.过去失败的经历多于成功的经历

大多数的技校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许多学业上的失败,大大小小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重视,出现行为偏差,总被批评,他们在负面反馈的积累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导致自尊心受挫,逐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被忽视,没有能力,做不好事情,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从而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2.对事件的归因风格趋于悲观

归因风格是指人们在面对正面事件或负面事件时归纳其发生原因的风格,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归因风格是一种习惯的思考方式,他通过永久性、普遍性、个别性三个向度来判断归因风格。比如前段时间因受疫情影响转为线上教学,笔者班上一名学生迟到了,笔者询问他迟到原因,学生不假思索的说自己记性不好忘记了下午有课,这就是典型的悲观风格的归因,他将负面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为了永久性的、普遍性的个人内在原因。那如果是乐观归因风格的人又会如何阐述迟到原因呢?他们可能会说“抱歉,我这一次没有调好闹钟”或者“闹钟不知为何没有响”,乐观归因风格会将负面事件归结为非我的、临时性的、特定这一次才发生的原因,不否定自我。这样一来,即使某次表现不好,也不会降低效能感。其实观察下来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技校生,他们习惯于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事件归因于非我的、临时性的、特定的原因,比如某一次考试或竞赛成绩不错,他们会觉得这次运气好,恰巧“考得全会”,从而否定自己的努力与能力。这样的悲观归因风格阻碍了正面事件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时又扩大了负面事件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3.成长环境中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

他人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些技校生缺失家庭教育,亦或者家庭教养方式不科学。长此以往,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效能感被严重破坏,特别到了青春叛逆期,更会因为家长的批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而自暴自弃。

三、技校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策

自我效能感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提高技校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4个策略入手。

1.目标管理策略

帮助学生明确即将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引导他们学会用SMART原则提出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时限性的、与大目标相关的小目标,以确保行动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由于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学生稍作努力便可实现,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继续尝试的动力,一步一步,直到实现终极目标。

2.归因风格训练策略

归因风格训练是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来改变行为的过程,需要长期努力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增强“我能做到”的信念,从而提升自信心。班主任可以通过语言示范或语言诱导,帮助学生将成功经验多归纳于个体努力的结果、个人能力的必然体现,将失败原因归纳于偶尔发生的非我的环境或他人导致的结果。当学生做出正确归因后,班主任应及时给予强化,使其稳定。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大家集体讨论造成成功或失败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稳定因素以及不稳定因素,最后找出真正的原因。

3.朋辈影响策略

在发展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替代性经验”,它是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技校生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他们常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时可借助榜样的力量,用榜样示范“替代经验”的方法来改善他们的无力感。有研究表明,水平相似的替代性经验对人的影响效果更显著,因此教师平时可注重收集优秀学生案例、优秀毕业生成长经历,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模范事迹,亦可邀请他们进入课堂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学生可以参照朋辈的成长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效能期待,也可以提炼归纳朋辈成功的方法路径进行改造效仿,逐步产生“我能行”的想法,改善自我效能感。

4.正向鼓励策略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肯定、赞美与鼓励,这些积极的言辞具有特殊的魔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个鼓励的眼神、热情的拥抱、肯定的点头、友好的微笑也会给人带来温暖。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应该多进行正向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多强调学生努力的过程,少强调结果,多用描述性的赞赏来代替评价性的赞赏。

四、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校生的“习得性无助”是长期以来习得形成的,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多创设锻炼环境与机会,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体验,陪伴他们克服困难,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发展与提高自我效能感,促使他们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2]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3]彭凯平,闫伟. 孩子的品格[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128

来源:技工教育